第430期:《三峡大学报》

青春力量榜样同行

——三峡大学第十五届“十大杰出青年”人物评选揭选


   期次:第430期      查看:48   



























  编者按

    青春,看似平凡的字眼里却藏着最美好的年华。在这段年华里,有人选择在基层绽放,在祖国的偏远山区、乡村的田间地头绽放,为广大群众谋发展;有人选择在高校绽放,在埋头苦读中绽放,为中国梦之实现而读书;有人选择在实验室绽放,在科技创新的一线绽放,为“中国智造”献策献力......这些人是最美的人,这段青春是最美好的青春。

  在三峡大学,也有这样一群人,一直争做最美青年,将青春绽放于奋斗之中。他们是三峡大学的骄傲,是三峡大学全体师生的榜样,他们是三峡大学奋斗史的书写者,他们是三峡大学十大杰出青年!


传道授业 立德树人


    程杉,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的青年教师。在他心中,“上课是人生的节日”;在他心中,自己是外国人感知中国文化及文化自信的一扇窗户;在他心中,自己还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老师,程杉倾情课堂,成功的把“硬邦邦”的《电路原理》课程变成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拓展能力的有效载体,将课堂变成了使学生了解自己、面对内心、终生受益的灵魂改造场。在程杉的尽心培养下,他指导的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人次、校优学位论文2人次、培优和创新基金5人次。
  他是学院第一批具备全英文授课资格的教师之一,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激励着程杉努力开拓对外教学这一新天地。在对外教学过程中,程杉以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言谈举止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推动世界认同、发挥大国影响。他是留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校外国留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作为党支部书记,程杉带头加强党性修养,提出“党建+科研+服务,促‘两学一做’”模式,探索校企联合创新党支部建设。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程杉一直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中践行服务,在服务中履行职责。校“优秀共产党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在他身上实至名归。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收本心于腔子里,尽素位于本份中。程杉,一位新时代“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践行者。



文学精灵 书写华章


    刘骁彤,艺术学院学生,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艺术学院新媒体中心主任。去年,刘骁彤以综合成绩第一获得三峡大学推免资格,保送武汉理工大学继续攻读艺术史论硕士学位。
  因为热爱,所以不负期待。大二时,刘骁彤加入了校内大学生记者团,从事文字采编工作。采访工作期间,她跟进的如“艺术学院女生DIY做发簪创业”“爱心熊猫血从宜昌到新疆”等多个新闻,悉数被刊登于《三峡晚报》上,凭借其出色的工作成绩,在校期间多次获得由《三峡晚报》及学校共同评定的“优秀大学生记者”称号。乐于接受新兴事物的她在大三时创建了艺术学院新媒体中心,并成功运营“艺术学工之窗”公众号,在她的带领下使其浏览量位居全校前三。
  刘骁彤在课外时间常与书为友,激发创作灵感,写作已成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致她每去一个地方回来后都会写游记,她说这是对每段旅程最真挚的感触。她所撰写的 《乌镇记》获得了全国《中华文艺》期刊二等奖;《阆中游记》则被刊登在市级刊物 《三峡文学》上;在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中获得金奖。

  大学时光一晃而过,她始终不失于心砥砺前行,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她用青春诠释奋斗意义,用笔触书写不悔华章。



和平使者 永保赤诚


    李天,医学院留学生。他是远洋而来的和平鸽,衔来异国友好的橄榄枝;他是身披白衣的天使,送来世间仁爱的光芒。
  “一带一路”自提出并实践以来,许多国家及人民都十分欣喜。来自孟加拉国的李天也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由单个国家发起的合作倡议。因此,他高中时就想方设法地联系中国高校,一心来中国求学。
  来到三峡大学后,李天废寝忘食,六点起床,学习到凌晨两三点已经是他生活的常态。正是这颗赤子之心,让他的专业课成绩始终保持全年级第一。
  经过不懈的努力,李天先后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三峡大学特等奖学金、“留动中国”湖北赛区第一名、优秀志愿者等20余项荣誉。

  白驹过隙,他与时间竞跑;时光荏苒,他在异乡绽放光彩。溯游从之,道阻且长。以梦为马,随处可栖。李天正不畏艰难险阻,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默默前行。



用所识所学 创家乡财富


    范吉霞,生物与制药学院学生。“不怕贫穷,就怕忘本,我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网络手段,为家乡谋得一条致富路。”范吉霞感慨地说道。
  范吉霞的家乡教育资源匮乏,但在有限的资源下,范吉霞不顾艰难,勤奋学习成为他们村中首屈一指的大学生。大学期间,她勤工俭学,尽自己所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因此,范吉霞每天都在挤时间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参加专业竞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不断的学习中,范吉霞逐渐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为了不让家乡求学的孩子与当初的自己一样艰苦,她毅然决然地决定与弟弟一起在假期为孩子们补课,三年下来,他们帮助辅导了一百余名学生。
  随着自身眼界的开阔与专业知识的丰富,她深知要改变自己家乡的经济状况就必须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比赛中,范吉霞在比赛中描绘出改变自己家乡的创意想法与手段,并最终凭此荣获全国一等奖。范吉霞将想法付诸实践,把家乡中的农产品与名贵中药材与外界合作进行深加工销售,提高农产品与中药材的附加价值。除此之外,她还想把这个项目发展为品牌,从而带动家乡一同脱贫致富,形成因地制宜的经济模式。

  带着求知欲与向往,她从大山中走出来,带着共同脱贫的愿望,她又带着知识与技术回到大山中。这正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用知识创造财富,用知识改变家乡!



不忘初心 照亮青春


    宋壹,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生,“学院新闻”负责人,学院新媒体中心负责人,“论媒社”新闻方向主笔,“木瓜传媒工作室”创始人……再多的身份、再多的光环也无法改变一个传媒人的初心。
  他自小被传媒的魅力吸引,一手创立了“班级新闻”。由于题材“接地气”、拍摄剪辑“高颜值”,“班级新闻”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宋壹高中时,一位央视主播对其予以肯定并转发宣传。大学时,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学生、老师都对“班级新闻”称赞有加,《三峡商报》也对其采访并报道。在学院学工团委的支持下,“班级新闻”扩大为“学院新闻”,宋壹作为负责人,三天两头跑现场、加班加点做后期,带领同学们制作出许多高质量的新闻片。
  2017年年初,宋壹被传媒行业“垂直观察平台”聘为电视新闻方向主笔。2018年寒假,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实习经历让他受益匪浅。跟随栏目组外出拍摄、核对串联单、编辑稿件,这些经历都成了他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传媒之爱,足以跨山河;传媒之美,足以动心弦;光影斑驳,胶带刻年华;剪辑风采,双手动青春。



以笑为戈 逐梦前行


    章雅,材料与化工学院学生。一个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微笑能够克服困难的女孩。生活以痛吻她,她以微笑回之;生活以荆棘筑路,她以荆棘为冠,逐梦前行。
  高二期间,章雅患上了被称为“不死之症”的缺血性肱骨头坏死症。病魔不只给她带来了身体上的疼痛,更是为原本就贫寒的家庭覆上了一层阴影。不屈服的精神使她将生活的挫折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高中期间她不仅自学了高二上半年的课程,还主动进行高三备考。经过努力,章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三峡大学。
  大二时,章雅进入了心心念念的实验室,跟着老师进行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初到实验室的她,稍显笨拙,很多地方都一知半解。但她并不因此沮丧,反而更加细心地观察老师的每一次演示,向同学寻求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和同学一起合作的工艺流程设计获得了三峡大学第五届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不仅如此,她还取得专业学习成绩排名第一、综合测评优秀的好成绩,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峡大学“自强之星”“三好学生”等荣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她以自强书写了人生的华丽篇章。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生命的坎坷必将铸就一个更好的她。



上善若水 不断前行


    张宇,水利与环境学院学生。大学四年中,他始终以勤奋为舟,坚韧作桨,不惧风雨,终脱颖而出,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和耀眼明星。
  “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天道酬勤,通过不断的努力,张宇在近300人的专业中专业成绩排名第一,并连续四年综合素质测评第一,在高等数学、计算机C语言等课程的期末考试中均获满分,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以及全国计算机二、三、四级考试,获得张光斗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十余项奖学金,并荣获“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优秀学生”等称号。除了优秀的专业成绩,他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论文,与同学合作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各1项。
  此外,每年他都担任多项学生干部,大一创办并运营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水环风华”,带领团队荣获“三峡大学十佳校园媒体”等多项荣誉,个人荣获2017年“全国水利院校十佳未来水利之星——奉献之星”称号。

  进入大学以来,张宇就像一棵向日葵,在三峡大学这片沃土里奋力向阳,拼搏向上。他坚信,只要上善若水,就能不断前行。



劈波斩浪 直上青云


    王霞飞,体育学院学生。有的路,用脚去走;有的路,要用心去走。深一脚,浅一脚,欢喜在路上,悲伤也在路上。而她,却把一条窄窄的路,走得异常的宽阔。
  陆琪曾经说过:“做人智商不高没关系,情商不高也问题不大,但做人的格局一定要大。”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她的专业成绩排名和综合素质测评排名均位列专业前三名,三年共获得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校级一等奖学金,两次“三好学生”称号;同时在跆拳道、啦啦操、街舞和体操等众多体育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并在“三峡大学第二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全校一等奖。丰富的课余活动以及各类竞赛让她快速而全面地成长着。她没有把自己限制在体育这个格局中,而是将眼光放长远,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提起以后的人生规划,她的言语里满是期待和憧憬,考一个好的研究生院校,然后走向更高更广阔的世界。

  她坚信,成功从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未来新的起点。正如李白的诗一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不畏风浪,终会抵达成功的彼岸。



拼搏奋斗 青春无极限


    张铭,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现受聘于宜昌网易新闻,担任主播、主持人,宜昌荔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宜昌精卫填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张铭说:“在大学里最大的转变便是从一名学生变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在决定创业之前,张铭一直潜心学习创业知识,在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担任理事长的工作经历使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理论指导实践,不实践永远是纸上谈兵。想到这里,张铭认为是时候冲出校园自己创业了。作为领导者,张铭带领他的团队不断探索,反复讨论,对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在这些重复的工作中找到适应市场的节点,打开了市场。就这样,张铭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创业的道路,宜昌荔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剪纸明信片、木版画等创意作品火爆三大;宜昌精卫填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环保与公益结合,在校园发起“会飞的快递盒”活动,获得了广泛的参与和好评。

  张铭以卓越的胆略与才识,带领大家乘风破浪,使“荔枝”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的梦想,直挂云帆,见证奇迹。


一心为民 无畏前行

土木与建筑学院无人机团队


    有这样几位青年人——清晨离校舟车劳顿,正午勘测头顶烈阳,深夜处理数据不停歇。他们便是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无人机团队。
  无人机团队成立于2015年,在黄海峰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经过3年的努力,团队如今已经搭建了完整成熟的无人机遥感系统。
  三峡库区一直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段,2017年7月,为及时完成滑坡底图的采集,他们仅仅用3天的时间跑遍兴山县10余处滑坡点,肩扛30公斤重的GPS工具箱,脚踩40度高温的土壤,一工作就是七八个小时。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数据采集,都可能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不少帮助。
  至今,团队共申请了4项专利,发表了6篇论文,获得了2016年“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赛银奖、2017年“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17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团队依托目前国内唯一的滑坡地质灾害野外观测和科学研究国家级专业台站,和宜昌、兴山、秭归、巴东国土局等单位开展密切合作,提供精准的库区地灾体的地质资料,获得当地各主管部门、社会媒体的高度评价。

  同样对他们予以肯定的是三峡库区的居民。每一次勘探,他们都会被当地居民的热情淳朴打动,也坚定了利用遥感技术造福百姓的信念。未来的路很长,他们愿为其奋斗终生。


用法送关怀 用爱伴成长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建公益摆渡人”团队


    有这样一个团队——把专业学识作为武器,把播撒爱心作为动力,不畏严寒,不畏酷暑,奔走在基层的每一寸大地,给人们带去温暖和知识,他们就是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党建公益摆渡人”团队。
  “党建公益摆渡人”是一支以优秀青年党员为主体、立足公益、服务基层的项目化团队。送法下乡是他们的行动。从2015年成立到现在,“摆渡人”们走遍恩施沐抚、水布垭、沿渡河、长阳、五峰等30余地县、市、区(乡)宣传法律知识。为了使当地百姓更好的 “学法 知法 守法 用法”,他们除了发放普法资料、张贴维权海报,还援助当地建设乡村法律书屋,进行法治宣讲,为当地人了解法律知识提供更多便利。除了在乡村进行普法宣传,他们还为城市基层人民的维权提供帮助。在2017年服务农民工的法治宣传行动中,“摆渡人”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湖北经济开发区、潘家湾土家族乡政府等政府机构、企业宣讲农民工维权知识,为农民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法律的武器,获得了宜昌市及周边地区的一致好评。他们以知识为桨,以爱心作船,服务基层,回报社会,展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摆渡人”们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己责,向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不懈奋斗着,未来他们也将继续砥砺前行,做法律的“摆渡人”,做公益的“摆渡人”,做社会的“摆渡人”。


一抹阳光 温暖他乡

外国语学院“一抹阳光”大学生暑期义务支教团


    2017年7月初,外国语学院“一抹阳光”大学生暑期义务支教团的成员们怀揣着爱心与信仰前往宜昌市远安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一抹阳光”暑期义务支教团成立于2014年6月,他们以“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依托,与远安县“阳光家园”项目建立长效对接机制,致力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素质与人文教育。
  “一抹阳光”团队以树立和坚持文化自信为主题,开设了陶艺鉴赏、国学、棋盘竞技等基础课程;各支教点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设了各类特色课程,如蔡家沟的军体拳、洪家村的水墨画、东庄坪的辩论赛等。通过家访,“一抹阳光”团队发现留守儿童可能由于受家庭、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对自我价值观的认知存在一定缺陷。自2016年起,“一抹阳光”团队每年会以有助于完善留守儿童价值观的主题为依托,开展丰富他们知识体系的课程,这些课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在支教过程中,“一抹阳光”大学生暑期义务支教团的成员们怀揣着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孩子们播下希望的种子,打开世界之窗,并带来一抹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