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期:《三峡大学报》

追光者 永不停止奔跑


   期次:第431期      查看:53   







  做夜空中最亮的星

    郭婷婷


    “那种读起来好似涓涓细流般波澜不惊,仔细揣摩后实则风起云涌的文字,是最让人惊艳的。我最近爱看刘墨闻的文章,喜欢那些字里行间交织着平静、波澜以及能令人热泪盈眶的混杂感。”眼前这个讲起文学神采奕奕的女孩子,她叫汪薇,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经历了一年夜以继日的考研奋战后的她,现已成功考取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研究生。

 

  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写作

 

    “学生会的学弟学妹们叫我薇妈,班里的同学叫我老汪,闺蜜叫我小太阳,要我形容自己的话,那就用‘静如处子,动若脱兔’这句话好了。”在采访正式开始之前,汪薇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自己。这个可爱的女孩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汪薇与父母的关系亦师亦友,父母对她的支持与鼓励,成为了她不断前进的最重要的动力。汪爸爸是一名语文老师,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汪薇从小就对文字传情达意的艺术十分感兴趣,对文字的敏感与热爱的双重作用,使汪薇在写作上的收获也颇为可观。大学期间,作为一个医学专业的理科生,汪薇想继续追求自己关于文学的梦想,她坚定地加入了三峡大学大学生通讯社。“我以前是一个非常慢热内向的人,在通讯社当记者的时光给了我很多启发。在接触了新闻写作以后我才发现‘好文章’不仅仅只是那些小女儿偶发的情怀。我之前没有接触过人物通讯之类的新闻性很强的文字写作,在采访接触过校园里的优秀师生后,他们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真正的优秀需要打破自身局限,走出自己设定的安全范围,我的文章在不断突破之前既定的风格,而我也变成了今天你们所看到的开朗的我。”
  汪薇对于新闻采编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与对文字的热忱,获得了与其一起工作的老师同学的一致赞许。在汪薇的不断努力下,其文字功底突飞猛进,后来有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新闻网,刊登于《三峡晚报》《三峡大学报》,并多次被评选为“三峡大学优秀大学生记者”“三峡大学优秀通讯员”。


  要当一个对得起病人的医生

 

    考研是从汪薇选择了医学专业以后就定下的目标。学医并不是汪薇的初衷,高考失利后,在与父母共同商讨后,最终决定选择医学专业。“对于医学,我最初是不喜欢的,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之后,我觉得人体真的是一个精妙的自然结晶体,小到每一个细胞分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病理过程的学习其实也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一个不断探索和了解的过程,特别是在经历了病人从诊断到治愈的过程后,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感!”汪薇与我们分享道。
  中国正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正逐渐攀升,因此,老龄人口的就医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汪薇站在一个医学生的角度意识到了这将是未来中国医学的一个难题,自己的家人里也有老年人,她很清楚老龄人口就医问题的处境。汪薇希望自己能为解决这一题难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她决定将老年医学作为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我觉得要当一名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知识就要保持一个终生学习的信念与态度。人体是一个蕴藏着无限可能的有机体,而且现在有关医学的新发现、新研究成果太多了,如果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仅仅满足于对自己已知的知识而不去深入研究的话,可能难以处理一些病症。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不断提升自身的医学素养,我要对我自己的良心以及我的病人负责任。”


  拥抱明天 不忘来时路

 

    大学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汪薇即将结束自己的本科生涯,踏上新的征程。
  “临近毕业,感慨愈发多了些。走在学校的路上,看到校门口‘三峡大学’的石碑,心里只有三个字‘谢谢你’,很真诚的那种。”说完,汪薇拿出手机给我们展示了她大学期间的相册,有她担任通讯社副社长时主持会议的照片,有她寒暑假去医院实习的照片,有她在实验室认真做实验的照片……每一张,都弥足珍贵,见证了这个女孩的成长。回顾汪薇的大学生活,无论是对于医学的深入研究还是对文学兴趣的追求,她一样都没有落下。精攻医学是责任与担当,执着于文字是热爱与梦想。当被问及如何平衡专业课学习与课外兴趣发展的问题时,汪薇答道:“越努力越幸运,我是一个很执着的人,越忙我越有干劲越会拼命挤时间,我很享受那种累得半死以后躺上床一秒入睡的感觉,那是一份在完成任务之后非常踏实的满足感。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坚定自己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完成。当你拥有自己专属的运作流程后,你会发现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与执着,恪守自己专业与职业的道德与操守,汪薇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的正面典型。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这是汪薇的人生座右铭。向阳处的花朵,永远都会用心地拼命绽放,释放出自己最热烈最美丽的光彩。

 


学霸寝室:做彼此的榜样 做彼此的对手

邹思齐


    临近毕业,回首大学时光,他们说不曾有遗憾。西苑3栋313的成员今年9月都将开启新的学习征程,刘发超保研至河海大学,胡永博保研至三峡大学,王洵琦保研至武汉理工大学,李晓宇保研至湖南大学。


  既是榜样又是对手

 

    待到四个男生全部到齐,这似乎才是一个集体,或许是因为一起生活的时间久了,他们的每个眼神和动作都流露出无言的默契,虽然都有些羞涩,但言语中仍是理科生特有的直率和理性。学习上的他们也是这样直率,都坦言室友既是榜样又是对手。“我们都是大二转专业到土木工程的,所以说我们是经历了相同的 ‘与众不同经历’的人。”胡永博真诚地说道,“室友们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直以来都是他们那种向上进取的劲头带动了我,如果当初是在另一种环境,我可能不会拥有现在的一些成就。”王洵琦紧接着话语,点头认可地说道:“我也一直将他们作为我的榜样,许多竞赛活动就是看见他们参加后,我也产生了参赛的想法。”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就是因为胡永博参加并得过奖,才使得王洵琦下定了参赛的决心。由于这个比赛是在每年9月中旬进行,所以在7、8月的暑假他们就开始集中准备方案及论文。这段时间就像高三备考一样紧张,每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反复处理数据,构建最优化的编程方案,并将想法撰写成论文。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但看到室友坚持的身影,让他们又有了走下去的动力。对他们来说,室友就是他们的标杆,是他们奋斗的榜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胡永博和王洵琦取得了国家级二等奖的好成绩,取得了那3%比例的胜利!
  榜样的力量让他们有了前进的目标,而竞争的氛围则让他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就从很普通的课程成绩来说,如果他们考了90多分,我至少得考89分,差一点可以,差很多就不行。”王洵琦逗趣的说法引得室友忍俊不禁,纷纷点头称赞。胡永博也附和道:“记得当初李晓宇率先高分通过英语四六级,我就也想要尽快通过英语四六级;他们三个人通过了计算机二级接着又通过了计算机三级,我就也决心要通过计算机三级。当时感觉就是室友都做了,我也不能落后。”这种互为榜样、良性竞争的寝室氛围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让他们收获了可贵的兄弟情。


  生活上的行者 学业上的宅男

 

    “我们都比较宅,每天除了教室、食堂,就是寝室,也很少参加其他活动。”胡永博对自己和室友的定义就是宅男,然而对于他们的兴趣爱好,似乎并不能用“宅”来形容。“我们都比较喜欢运动,隔个两三天就会在操场跑步或打篮球,刘发超可能更喜欢去健身。周末的时候我们寝室还会一起去宜昌周边游玩。”他们运动不仅仅是因为兴趣,更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了体魄才有充沛的精力去完成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
  生活上的他们是行者,但学业上的他们可是不折不扣的宅男。近期他们就因为毕业设计在教室宅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5点多,有时还自己晚上加班。本来利用现有的资料也可以完成毕业设计,但他们为了挑战自我选择了更难的课题,为的就是达到自己的标准,不留遗憾的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完美的句号。他们在生活中不宅,但在学业上该宅时就抛弃一切杂念,宅在自己的领域上,一丝不苟地完成学业任务。他们是学业上的宅男,生活上的行者!


  理工生的文艺情怀

 

    谈及旅游,他们脸上都绽放出了愉悦的光彩,神情也变得格外认真,似乎在回忆着以前的旅游时光。李晓宇和王洵琦率先讲起他们结伴去泰国旅行的故事。当时他们选择的是自由行,没有跟团的束缚,旅程就变得轻松愉悦,虽然需要自己计划行程,安排一切,但当深入到泰国的生活环境中,逛着街道,喝着啤酒,听着因口音而变调的泰式英语,就会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除了热爱旅游,作为工科生的他们对于文学素养的提升也很注重,经常阅读文学名著,且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风格和见解。刘发超在四人中尤其喜爱阅读,说起书籍眼中也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我最喜爱的就是余华的《活着》,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我也看过,书中主人公虽然命运悲惨但仍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使我深受启发。”而胡永博更喜爱阅读故事性强的名著,比如中国四大名著以及《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世界名著。或许是因为喜爱这种类型的书籍,胡永博也经常有一些独特的想法与创意。而李晓宇则因为妈妈是老师的缘故,从小就阅读大量书籍,他感慨地说道:“我是真的认为书对一个人的塑造作用是巨大的,直到现在我都不能摆脱书籍对我的影响,现在虽然纸质书籍阅读的少了,但信息化时代拥有了手机就拥有了世界,我们获取信息的媒介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我更多的就是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去看他的书籍,就比如我喜爱白岩松,我就会去看他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白说》,我认为他真的是个很优秀的作者及新闻媒体人,他对这个时代的认识非常清晰,能够给我们年轻人指引方向。”王洵琦喜欢的书籍比较独特,他热爱阅读武侠小说,最喜爱的就是金庸和古龙的作品,由于读的多了,王洵琦还渐渐学会了比较这两位大家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特色。喜爱阅读让这四个工科生格外与众不同。
  如果说有一种室友关系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那一定是313寝室这种互为对手、互为榜样的关系。对于未来,他们说:不论多少年,不论在何方,都永远记得当年同过窗的情谊,永远记得彼此包容的情形,永远是伸出援助之手的第一人!

 


不学而思则“亡”

王静怡


    自比尔·盖茨的事迹传遍全球,有一种观念就萦绕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成功不一定是通过读书而来的,即使辍学,也一样能够获得成功。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一批大学生甚至高中生纷纷效仿比尔·盖茨的做法,放弃读书的机会转而去研究、思考如何迅速取得成功。“大学无用论”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他们认为,金钱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即使没有学识,有钱一样能够解决问题。这种功利性的想法是毒瘤一般的存在,如果不学习、不读书,那么再怎么思考赚钱途径也是无用功。财富是建立在一定的学识基础上的,踏实度过大学的每一天、不荒废光阴、多读多学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的。莫让“大学无用论”侵占头脑。
  但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赚钱。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一些学生陷入通过“微商代理”发财致富的陷阱,每天在微信朋友圈中打广告、晒收入图片,觉得读书学习浪费了他们赚取钱财的大好时光,殊不知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更有甚者,为了早早赚钱,听信一些“刷单赚钱”的广告,而被诈骗几百到几千元不等。这样的新闻报道几乎从未断过,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为什么诈骗分子屡试得手?为什么大学生们不愿在应该学习的年纪学习呢?
  其实答案也很明朗,在功利主义与“大学无用论”的双重驱使下,大学生们不愿意静下心来沉淀自我,也摆脱不了功利性的想法。比尔·盖茨给他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他们愿意去效仿,放弃学业,或沉醉于物质利益的“歪门邪道”中,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未必在工作中适用。可是问题是,财富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一个有理想的人,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促使社会的进步,换来的并不一定是金钱,它更可能是一种精神财富,一种心理满足以及荣誉感。而大学所提供的氛围是最适合学习的氛围,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学术资源,更提供了一个半开放的社会环境。大学锻炼的是独特的思维方式。白岩松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价值是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的,而不可替代性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果大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带着功利心去读书,心猿意马地学习,那么成功的概率一定会很低。大学生们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事,在大学这最应该学习的几年里,全面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学无用论”是那些从未真正投入到大学学习的人说的一些自我安慰的话,他们只是看到了成功人士辍学后的辉煌,而没有看到他们辍学后仍旧摄取知识的努力。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它带来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个性,带来的是未来发展的不可替代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那么不学而思则“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