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期:《三峡大学报》

能力不足可否爱心来凑

——大学生志愿服务浅谈


   期次:第440期   作者:何文晗   查看:111   



  献爱心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和温暖的词语,然而,在献爱心这么一个良好出发点的背后,一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却面临着关于能力的质疑。身为没有走入社会,也缺乏相关知识的大学生,有能力好好服务需要帮助的对象吗?
  比如说大学生的短期支教活动(寒暑假支教等),一来很多大学生缺乏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完成任务;二来大学生时间上受到很大限制,往往不能从一而终;另外大学生支教一般生动有趣,却使学生难以回归一板一眼的课堂。对于这些大学生支教时有发生的问题,有一些言论称大学生“扰乱了当地的教学秩序”。不仅仅是短期支教,专业知识缺乏,时间受到各种限制,是其他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很容易遇到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还不成熟,人员安排、知识培训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模式,比如说缺乏照顾病人的知识、支教时缺乏一定安全保障等等;另一方面“学生”的身份也对活动产生了限制,这注定使很多大学生参与者,无法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这并不是“献爱心”本身的过失,而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客观环境下面临的无奈。
  那么面临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比较难以达到要求的活动,又该抱有怎样的心态去看待?
  首先,即使不能像专业服务者(例如敬老院护工或专业教师)那样做好服务,也能达到其他很好的社会效果。
  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来说,一方面,这样的活动一般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能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同理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这种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在献爱心的过程中对社会责任有更深刻的认识,甚至更进一步,能够将这种爱心传递出去,不止献出自己的爱心,更能让爱心感染周围的人,让更多人投身于志愿服务之中。
  而对于服务对象来说,有时也许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关怀与陪伴。不管是敬老院的老人,还是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或者是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人士,大学生也许给不了专业的护理或者教育,却有一腔热情,能够给这些人带来温暖,让他们的生活有一些新鲜事和暖心的回忆。专业上也许会有些欠缺,可陪伴且温暖,不也是这些群体最需要的帮助吗?
  其次,面对还未成熟和完善的志愿者服务,可以批评促其进步,却不能太过严苛。
  许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也渐渐有了一些进步,比如短期支教活动的组织者,为了改善不具有连续性的弊端,就发展出了由同样的人员,在每年寒暑假去同样学校支教的形式。一个志愿者活动要想很好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之上,先有经验积累,再有进步。在这时由于苛求完美,因噎废食,只会阻碍志愿活动的开展。
  另外,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本来就是在专业人员不足、对志愿者有需求的情况下开展的。大学生志愿者起到的作用,本就不是让服务精益求精,而是雪中送炭。作为专业服务者数量不足的一种缓冲,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发挥能力,做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还不成熟的当下,要求进步固然重要,对发展中的事物保持耐心和信心,能看到其优秀的一面,给予其足够的支持和发展空间,则比批评更能从根本上促进其成长。能力不足,爱心常在,只要能抱着爱心继续前行,志愿活动必将不断成长,让人们可以更多地感受温暖,感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