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期:《三峡大学报》

协同创新共建法治宜昌

—记宜昌市社会管理法治化三峡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期次:第349期   作者:袁兰英  杨丽  学通社见习记者余允曹   查看:31   



中心人员赴长阳调研


  宜昌市社会管理法治化三峡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由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牵头,在宜昌市政法委、宜昌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宜昌市城市建设管理和当阳市水利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公司等众多部门单位的协同下,将从法制的角度审视宜昌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推动宜昌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为宜昌城市建设中政策的合法化、执法的规范化、社会矛盾削弱化提供法律支持,从而为建设“法治宜昌”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5月正式挂牌至今,宜昌市社会管理法治化三峡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就宜昌社会管理创新、建设现代化城市中的法律问题、网格化管理问题、民族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研究这些课题的过程中,中心人员多次分组深入调查,撰写调研报告,形成关于四个议题的四本专著,累计多达10余万字。同时,对于反应的社会问题,中心从自身专业角度去提供智力支持,为宜昌地区党政机关做法治报告近20场,受到一致好评。中心还一直秉持着与其他组织单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互利互惠,共建“大宜昌”的观念努力前行。校外,通过与宜昌市政府、宜昌市水利局和各个公司进行切实合作,互通有无,中心为他们提供了专业的法律知识,他们则为中心提供相关资讯资料,同时中心负责人赴各地进行实地调研。校内,中心先后与我校各学院交流合作,利用各学院的在其专攻领域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社会上的热、难点问题。与经管学院就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及网格化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以不同的专业角度审视问题;还与水环学院就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课题进行深入交流;同时,中心还聘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金明教授为其撰写相关调研报告。
  中心人员本着“服务地方法治建设”的宗旨,贯彻落实“服务全程化”。他们敢于下基层、敢于吃苦耐劳,多次奔赴各个地区进行调研活动,积极加强与市各级事务部门的交流与学习,从而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推动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宜昌是楚文化的摇篮,巴文化的发祥地,而如何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保护这些非遗文化,让广大民众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就显得十分急迫。为此,中心人员采取实地走访、现场调研的方式来展开工作。中心人员分别赴长阳、五峰进行调研,并走访了多家行政单位及文化产业企业,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做了大量了解,并与诸如三峡大坝等景区负责人就非遗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宜昌地区农村水利产权改革及其法制化路径”的问题上,中心人员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中心主任胡孝红教授带领研究人员一行四人赴当阳市水利局进行调研,深入黄林支渠农民用水者协会,现场了解农民用水者协会运行管理等相关情况,并与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者协会、黄林支渠农民用水者协会主席及部分执委、基层干部、农民代表等进行了座谈,为中心的专研项目———“宜昌地区农村水利协会自治的法治化研究”搜集素材,同时通过合作来推动该研究项目的进行。
  协同创新是一个新鲜事物,中心在成长的道路上,也遇到了经验不足、人手不够、时间经费不足、思维较为单一等一系列困难。但是通过与各个单位部门(学院)的合作,转变了中心人员的固有法律思维,使他们能从其他学科角度来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地、客观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在经费方面,我校更是对中心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每年拨款经费三十万,还为中心准备专门的办公室,将中心成员的教学任务减半,促使各个中心加强沟通互助等。如此激励成员工作的做法无疑将推动中心的进一步发展。